近些年来,不法分子逐渐盯上了老年人的钱袋子,利用老年人的心理、性格等特点,屡次向老年人痛下黑手,编织出各种五花八门的虚假投资项目,诈骗老年人辛苦一辈子积蓄的养老钱,给老年人造成经济损失、精神痛苦,严重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家庭和睦。国家随即部署开展专项行动:最高检部署推进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
下面整理了我院办理的相关案例,希望大家引起重视,共同守护老人家的“钱袋子”。
典型案例一
【“老年生活我来保障”】
2017年,梁某某虚构自己有渠道帮他人购买位于本市白云区某村某经济联社的在建老人公寓,遂以签订借款合同的方式收取被害人的“购房款”。经统计,共骗取被害老人周某某等三人购房款总计300余万元。
当前,老年人日常照顾、权益保护、文体供给等各类社会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上供给的契合老年人需求的成熟产品较少。犯罪分子因此乘虚而入,有的针对老年人忧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谎称可以代办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等老年社会保险;有的针对老年人各类疾病发病率显着提高的特点,假扮名医、神婆以销售各类假冒伪劣保健品;有的针对老年人关心的日常照料事宜,声称出售养老床位、养老公寓等机构养老服务;还有的针对“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等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设置旅游、教育等各类消费陷阱。
典型案例二
【“养老金我帮您翻倍”】
2015年3月至2019年9月间,卢某某伙同他人,违反国家金融管理规定,在本市白云区多地,通过宣讲会、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向社会公开宣传理财项目,采用与投资人签订合同、承诺还本付息等方式,吸引集资参与人投资以骗取投资款。经司法审计,共向一百余名投资人募集资金人民币8000余万元,仅返利不足十分之一,其中,三名被害老人总投资金额近800万元,损失金额高达700余万元。
犯罪分子围绕老年人高度关注的医疗、照料、文旅等养老领域打造理财项目,承诺高额回报、入股分红、随时变现,借助线下沙龙、线上推广公开宣传,引诱老年人参与投资,骗取老年人养老资金。
典型案例三
【“带您再创事业高峰”】
2021年3月起,聂某某伙同其他同案人创立用于实施电信诈骗犯罪的工作室,先后雇佣杨某某、侯某某等多人作为总监、业务员等,利用自行开发的APP,虚构公司有古董鉴定资质及帮客户拍卖古董等业务,骗得多名在艺术品行业再就业的被害老人30余万元。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鼓励具有知识、经验、技能优势的“银发族”再次进军劳动市场、灵活就业、“老有所为”,已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普遍做法。然而,由于我国老年人再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尚处于完善阶段,相关法律保障比较缺乏,就业培训、返聘陷阱等涉老年人再就业的新型养老诈骗逐渐抬头。
检察官提醒
供稿:第二检察部
编辑:白云区检察院宣传工作组
编号: | ||||||
姓名* | 性别* | 民族* |
上传*
|
|||
出生日期* |
|
政治面貌* | 籍贯* | |||
身份证号码* | 是否通过国家司法考试 * |
|||||
学历* | 学位* | 是否有驾驶证* | ||||
毕业学校* | 所学专业* | |||||
毕业时间* |
|
外语水平* | 联系电话* | |||
工作单位* | 身高体重* | |||||
联系地址* | 户籍地* | |||||
现住址* | 婚姻状况* | |||||
个人简历 (填写需从大学开始) |
姓名* | ||||||
身份证号码* | ||||||
姓名 | ||||||
身份证号码 | ||||||
求职状态 | ||||||